1、某工程分4段,按甲、乙、丙、丁4個施工過程進行施工,有關施工參數(shù)見下表所列,則該工程施工的總工期為( )。
A、18天
B、23天
C、24天
D、48天
2、冷拉以后的鋼筋經(jīng)過自然時效處理后,[ ]。
A、屈服點提高,抗拉強度提高,塑性降低
B、屈服點提高,抗拉強度降低,塑性降低
C、屈服點降低,抗拉強度提高,塑性降低
D、屈服點降低,抗拉強度提高,塑性提高
3、橋梁伸縮縫的類型有( )。
A、橡膠伸縮縫
B、鍍鋅薄鋼板伸縮縫
C、塑料板伸縮縫
D、鋼板伸縮縫
E、混凝土板伸縮縫
4、地下工程的幾種特殊開挖施工技術(shù)中的長距離頂管技術(shù)的主要技術(shù)關鍵是[ ]。
A、頂力問題
B、方向控制問題
C、氣候問題
D、制止正面坍方問題
E、土質(zhì)問題
5、在樓梯段跨度不大時,宜采用[ ]樓梯。
A、單跑樓梯
B、雙跑樓梯
C、板式樓梯
D、梁式樓梯
6、建筑物基礎的埋藏深度應[ ]。
A、高于地下水位
B、低于地下水位
C、小于凍結(jié)深度
D、不得淺于0.5m
7、一個橫截面為長方形的受拉構(gòu)件,構(gòu)件長為200㎜,截面長為20㎜,截面寬為10㎜,破壞時最大荷載為40KN,其抗拉強度為[ ]。
A、200Mpa
B、20Mpa
C、10Mpa
D、100Mpa
8、多層建筑坡屋頂內(nèi)和場館看臺下,當設計加以利用時凈高超過( )m的部位應計算全面積;凈高在( )m的部位應計算1/2面積;當設計不利用或室內(nèi)凈高不足( )m時不應計算面積。
A、2.20;1.40~2.20;1.4
B、2.20;1.20~2.20;1.2
C、2.20;1.60~2.20;1.6
D、2.10;1.20~2.10;1.2
9、分部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內(nèi)容,應突出作業(yè)工程,主要進行( )的設計。
A、施工方案
B、施工進度作業(yè)計劃
C、技術(shù)措施
D、施工總平面圖
E、技術(shù)經(jīng)濟指標分析
10、對于低碳鋼取它的( )作為設計強度取值的依據(jù)。
A、比例極限強度
B、彈性極限強度
C、屈服強度
D、極限強度
11、構(gòu)造柱和圈梁的設置目的是[ ]。
A、承受豎向荷載
B、建筑設計的需要
C、便于砌筑墻體
D、增強抗震能力
12、后張法預應力鋼筋張拉后,需進行孔道灌漿,其目的是( )。
A、釋放多余應力
B、保護預應力鋼筋
C、彌補應力損失
D、防止混凝土彈性壓縮
13、設備基礎挖土方,設備砼墊層為5m×5m的正方形建筑面積,每邊需工作面0.3m,挖土深度1m,其挖方量是( )m3。
A、18.63
B、25
C、20.28
D、31.36
14、繪制分部工程流水施工進度計劃圖時,首先應確定[ ]。
A、流水方式
B、搭接方法
C、主導施工過程
D、工作連續(xù)性
15、鋁酸鹽水泥CA-6O的終凝時間不大于[ ]。
A、10h
B、15h
C、18h
D、6h
16、膠合板是將原木旋切成大張薄片用膠粘劑加熱壓制成,最多由( )層壓成。
A、5
B、7
C、9
D、13
17、等截面連續(xù)梁橋,其施工方法有[ ]。
A、逐孔現(xiàn)澆法
B、先簡支后連續(xù)法
C、頂推法
D、無支架施工法
E、轉(zhuǎn)體施工法
18、有關“流水節(jié)拍”的概念,正確的解釋是[ ]。
A、一個專業(yè)隊的作業(yè)時間
B、一個施工段的待續(xù)時間
C、一個專業(yè)隊的流水時間
D、一個專業(yè)隊在某施工段上的作業(yè)時間
19、有一六層建筑,每層有4個施工過程各組織一個專業(yè)隊進行等節(jié)奏施工,流水節(jié)拍為8天(施工技術(shù)上無搭接也不間歇),則該工程的工期為( )天。
A、72
B、48
C、32
D、24
20、框架結(jié)構(gòu)的優(yōu)點是( )。
A、建筑平面尺寸靈活
B、造價低
C、強度高
D、延性好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造價師欄目
造價工程師課程輔導方案 | 精講班 | 沖刺班 | 報名 | ||||
主講 | 課時 | 試聽 | 主講 | 課時 | 試聽 | ||
《建設工程技術(shù)與計量(土建)》 | 劉玉明 王雙增 |
每科 40課時 視頻 |
試 聽 | 王雙增 | 每科 20課時 視頻 |
試 聽 | |
《建設工程技術(shù)與計量(安裝)》 | 趙斌 | 試 聽 | 趙斌 | 試 聽 | |||
《工程造價管理基礎理論與相關法規(guī)》 | 夏立明 | 試 聽 | 夏立明 | 試 聽 | |||
《工程造價的計價與控制》 |
嚴玲 | 試 聽 | 嚴玲 | 試 聽 | |||
《工程造價案例分析》 |
齊寶庫 王雙增 |
試 聽 | 王雙增 | 試 聽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