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一文中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jù)”。中國的社會性質“不僅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而且規(guī)定了革命的對象、任務和動力!币悦珴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深入調(diào)查的基礎上對近代中國社會性質進行了分析,最終確認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性質,并在此基礎上,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試結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
答案:(1)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近代中國社會性質逐步發(fā)生變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進。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近代中國傳統(tǒng)的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自然經(jīng)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有了初步的發(fā)展,近代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演變成為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因此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時錯綜復雜的。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規(guī)定了: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求得民族獨立和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nóng)民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
解析: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
正確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特點,是正確認識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性質和任務、正確制定一切革命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基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1840年以來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分析。主要體現(xiàn)在:1923年陳獨秀在《中國******與社會各階級》中首次使用了“半殖民地”概念;1923年毛澤東在《北京政變與商人》一文中也使用了“半殖民地”這個術語;1926年蔡和森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中使用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國”這一概念;1929年2月中國共產(chǎn)黨在自己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時錯綜復雜的。既有內(nèi)部的矛盾,又有外部的矛盾,既有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又有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其中主要表現(xiàn)在:中華民族與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農(nóng)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chǎn)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各集團派系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爭奪的矛盾。在這些矛盾中,由于帝國主義勾結中國的封建反動勢力,共同壓迫中國人民,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是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是阻礙近代中國社會進步的兩座大山。在這些矛盾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和動力。因材料中提到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不僅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而且規(guī)定了革命的對象、任務和動力。’”所以考生也要結合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答出。
3.有人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胡繩在其主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七十年》一書中認為:“如果脫離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全程來觀察問題,也許會把辛亥革命看作不過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結果實的”。
試分析:(1)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2)為什么胡繩說辛亥革命“并不是不結果實的”。
答案:(1)從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來看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舊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這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2)辛亥革命****了封建皇帝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的歷史性巨變。從近代中國革命的全過程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這些革命也是辛亥革命結出的豐碩果實。
解析: 本題考核的知識點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和進步意義。
本題的題目來自于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七十年》一書中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不能簡單進行分析,而是要結合近代中國革命的歷程來進行分析,既要認清它的歷史局限性,同時也要看到它的進步意義。
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地位、作用或意義時,都應該將它納入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去分析它對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fā)展究竟起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用。毛澤東曾經(jīng)明確指出:“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fā)展。”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jīng)歷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但這場革命最終失敗了。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如果脫離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全過程來觀察問題,也許會把辛亥革命看成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是如果把辛亥革命置于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全過程來考察,辛亥革命并不是不結果實的。
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舊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這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從這個方面來說,它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是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通過這場革命,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在中國人民中撒播了民主革命的火種,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民主精神普遍高漲。同時,從近代中國革命的全過程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這些革命也是辛亥革命結出的豐碩果實。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人繼承了辛亥革命的精神、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并加以更新、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nèi)容和革命精神,終于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