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自學(xué)考試網(wǎng)絡(luò)課程免費試聽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自考論壇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詩經(jīng)》分為風(fēng)、雅、頌三類的依據(jù)是( )
A.內(nèi)容的不同 B.用途的不同
C.音樂的不同 D.作者的不同
2.在《詩經(jīng)·大雅》中主要描述后稷功績的詩篇是( )
A.《生民》 B.《公劉》 C.《皇矣》 D.《大明》
3.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中期的諸子散文是( )
A.《論語》 B.《墨子》 C.《莊子》 D.《荀子》
4.先秦時期,其文風(fēng)具有質(zhì)樸平實的特點的著述是( )
A.《尚書》 B.《春秋》 C.《國語》 D.《戰(zhàn)國策》
5.在諸子散文中,以奇幻譎詭的想象著稱的是( )
A.《孟子》 B.《莊子》 C.《韓非子》 D.《呂氏春秋》
6.從創(chuàng)意看,《九辯》是一篇( )
A.細膩描寫秋景之作 B.陳道德以變說君之作
C.批判讒佞群小之作 D.抒發(fā)際遇悲傷之作
7.從音樂和意義兩方面揭示《離騷》題義的是( )
A.司馬遷 B.班同 C.王逸 D.游國恩
8.《論積貯疏》是賈誼散文中的名篇,文章寫得( )
A.緊湊嚴密,說理透辟 B.慷慨悲歌,渲染淋漓
C.體物貼切,清麗流轉(zhuǎn) D.比喻疊出,委婉設(shè)辭
9.“口則務(wù)在明言,筆則務(wù)在露文”,表現(xiàn)了王充的論文主張是( )
A.崇實尚用 B.抒情平實 C.平淡自然 D.描寫細膩
10.下面四篇作品中,司馬遷抒寫“發(fā)憤”著書強烈愿望的是( )
A.《報任安書》 B.《悲士不遇賦》
C.《屈原賈生列傳》 D.《魏公子列傳》
11.東漢后期寫有《刺世疾邪賦》的作家是( )
A.劉歆 B.揚雄 C.趙壹 D.東方朔
12.漢樂府民歌抒情真摯濃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 )
A.《有所思》 B.《長歌行》 C.《陌上桑》 D.《孔雀東南飛》
13.以下詩歌中,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詩是( )
A.班固《詠史》 B.張衡《同聲歌》
C.辛延年《羽林郎》 D.李延年《李夫人歌》
14.曹丕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是( )
A.《蒿里行》 B.《薤露行》 C.《燕歌行》 D.《野田黃雀行》
15.嵇康的詩歌被評為( )
A.自然淡遠 B.難以情測 C.文典以怨 D.過為峻切
16.潘岳最擅長的是( )
A.懷古詩 B.悼亡詩 C.游仙詩 D.詠史詩
17.謝脁詩歌意象創(chuàng)造的特點是( )
A.剛健有力 B.清新明麗 C.寒苦衰颯 D.平淡自然
18.南朝梁、陳時代重娛樂、尚輕艷的文學(xué)觀在創(chuàng)作上的代表是( )
A.游仙詩 B.詠史詩 C.宮體詩 D.玄言詩
19.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辭賦代表作是( )
A.《登臺賦》 B.《登樓賦》 C.《彈棋賦》 D.《校獵賦》
20.以下作品中屬于南朝駢賦的是( )
A.《菟園賦》 B.《蜀都賦》 C.《蕪城賦》 D.《東京賦》
21.南朝著名駢賦《別賦》、《恨賦》的作者是( )
A.鮑照 B.謝脁 C.江淹 D.蕭綱
22.楊街之的著名散文作品是( )
A.《大唐西域記》 B.《洛陽伽藍記》
C.《小石城山記》 D.《始得西山宴游記》
23.《世說新語》屬于( )
A.公案小說 B.歷史演義 C.志怪小說 D.志人小說
24.提出征圣宗經(jīng)文學(xué)觀的理論家是( )
A.陸機 B.劉勰 C.曹丕 D.鐘嶸
25.由梁、陳入隋的作家是( )
A.盧思道、楊素、許善心 B.盧思道、楊素、薛道衡
C.江總、許善心、薛道衡 D.江總、虞世基、王胄
26.沈佺期作于流貶途中的七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的藝術(shù)特點是( )
A.聲情并茂而意在言外 B.氣勢壯大而風(fēng)骨凜然
C.有意修飾而辭采華美 D.聲調(diào)流暢而蘊含深厚
27.杜甫在晚年漂泊生活中寫的作品有( )
A.《望岳》、《贈李白》等
B.《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醉時歌》等
C.《哀江頭》、《春望》、《羌村》等
D.《秋興八首》、《登高》、《春夜喜雨》等
28.著名詩人劉長卿詩作杰出,曾自許為( )
A.“十才子”之冠 B.“江南才子”
C.“五言長城” D.“七絕圣手”
29.柳宗元詩歌的主導(dǎo)風(fēng)格是( )
A.平淡自然 B.清冷峭拔 C.清曠豪邁 D.細膩幽約
30.韓愈在《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中提出的文學(xué)主張是( )
A.文以明道 B.文從字順 C.氣盛言宜 D.不平則鳴
相關(guān)推薦:2009年7月自考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一)試題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