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棗葉覆麻黃能令出汗。
3.《唐本草》:《別錄》云,棗葉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
【拼音名】Zǎo Yè
【英文名】leaf of Common Jujube, leaf of Chinese Date
【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ziphus jujuba Mill.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10m.有長枝、短枝和新枝,長枝平滑,無毛,幼枝纖細(xì)略呈之形彎曲,紫紅色或灰褐色,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dá)3cm,粗直,短刺下彎,長4-6mm;短枝短粗,長圓狀,自老枝發(fā)出;當(dāng)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于短枝上。單葉互生,紙質(zhì),葉柄長1-6mm,長枝上的可達(dá)1cm;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長3-7cm,寬2-4cm,先端鈍圓或圓形,具小尖頭,基部稍偏斜,近圓形,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疏柔毛;基生三出脈;S綠色,兩性,常2-8朵著生于葉腋成聚傘花序;萼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圓形,基部有爪;雄蕊5,與花瓣對生,著生于花盤邊緣;花盤厚,肉質(zhì),圓形,5裂;子房2室。與花盤合生,花柱2半裂。核果長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cm,直徑1.5-2cm,成熟時紅色,后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zhì)、厚、味甜,核兩端銳尖。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cm.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區(qū)、丘陵或平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栽培品種甚多。
資源分布:原產(chǎn)我國,現(xiàn)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種植。
【化學(xué)成份】葉含蠟醇(廿六醇,Ceryl alcohol)、原阿片堿(Protopine)和小檗堿(Berberine),總量0.2%.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小兒發(fā)熱;瘡癤;熱痱;爛腳;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揩熱痱瘡。
2.《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煎湯浴。和葛粉痱子佳及治熱瘤。
3.《本草求原》:洗疳、痔、疔、爛腳、結(jié)毒。枝熬膏消毒。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