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禪宗里有個著名六祖慧能的“公案”:在五祖弘忍的眾多弟子當中,神秀和慧能是最為大家公認最有希望接傳衣缽的人。有一天,神秀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贏得大家一片贊揚,結果慧能卻以下面這首著名的偈子贏得了衣缽相傳,成為六祖。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為“東方三圣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是不是也該用古圣先賢的智慧來醒思一下我們的中學生親子人生設計教育?。懶懶懶,懶懶懶!
這個小標題我一口氣寫了六個“懶”字,都不足以表達我在咨詢中遇到家長對孩子評價時的眾口一詞。
“懶,就是懶”、“非常懶惰”,這就是父母親當眾對孩子的評價,男孩子好像也已經習以為常,女孩子則羞得無地自容。
這當然是父母大人恨鐵不成鋼的氣話,但卻無意間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了一個“懶人”的標簽。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貼標簽效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zhàn)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jiān)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zhàn)斗。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zhàn)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zhàn)。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tǒng)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xiàn)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比起正規(guī)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zhàn)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后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在美國的一所大學里,有幾個大學生搞了一次惡作。涸谝惶焐钜,他們在一位朋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把他裝進了袋子,來到一個火車站,并把袋子扔在早已廢棄的鐵道上,然后幾個人蹲在一旁看笑話。這時,不遠的火車站里傳來火車出站的聲音,鐵軌開始抖動起來。只見橫放在鐵路上袋子里的人掙扎起來,他當然不知道自己躺的這條鐵道已經廢棄,開來的火車將要從他身旁的鐵道通過。隨著機車越來越近,幾位惡作劇的大學生發(fā)現(xiàn),當火車距離布袋近百米時,那位可憐的同伴靜止不動了。等火車過后,當惡作劇者來到他們朋友身邊時,卻發(fā)現(xiàn)他們闖下大禍——布袋里的朋友已經死亡了。在接下來的尸體解剖中,法醫(yī)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內部器官損壞的痕跡。事實上,是因為布袋里的那個人覺得是必死無疑了,對于火車軋過的恐懼和絕望的想像讓他提前用自我暗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述兩個故事一個是外部正向積極的暗示,一個是負向消極的自我暗示。在青少年這個處于自我概念(核心問題就是關于“我是誰”)逐漸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父母無意間貼在孩子身上的“懶人”標簽,以及其他類似的負向的“期望”很可能會像魔咒一樣控制他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他的整個人生。
在最近的一次咨詢中,一位母親當著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兒小迪的面,無奈地對我說:“張老師,這孩子厭學。”母親話音未落,小迪當即反對,抬眼看了一下母親,又看了我一眼說:“誰說我厭學!”我馬上笑著對小迪的母親說:“你看,小迪不厭學”。小迪的母親想給小迪貼上“厭學”的負面標簽,小迪反對,我及時根據小迪的意愿貼上“不厭學”的正面標簽,這樣一方面贏得了她的信賴,另一方面也是激發(fā)她學習動機的關鍵。
多貼一些正向積極的標簽,少貼或者不貼那些負向消極的標簽,這樣,“懶孩子”就更可能變?yōu)?ldquo;勤孩子”,“差生”就更可能變?yōu)?ldquo;優(yōu)等生”,家長朋友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