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行測常識判斷中政治模塊的重要內容,其主要包含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四塊內容。而其中唯物辯證法是考查的重點,在復習過程中要重點把握,F就馬哲中的高頻考點總結如下:
【考點1】唯物論的核心考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列寧:“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彼晕镔|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與物質不可分割。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割。
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是內容客觀性和形式主觀性的統一。
辯證關系:
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表現為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和主動創(chuàng)造性。
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方法論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堅持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等主觀主義。
【考點2】辯證法的兩大特征
1.聯系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等特點。
2.發(fā)展
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發(fā)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是事物變化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考點3】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
1.對立統一規(guī)律
矛盾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兩個基本屬性。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聯結、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離異、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內因(內部矛盾),即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在原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內部依據;外因(外部矛盾),即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事物變化發(fā)展外部條件。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絕對性,包括矛盾無處不在和矛盾無時不有兩方面。這要求我們必須正視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相對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側面各有特點。這要求我們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是指事物具有多個矛盾以及矛盾的各個方面,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等。它們在事物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這要求我們既要抓重點,又要抓兩點。
2.質量互變規(guī)律
發(fā)展的狀態(tài)表現為量變和質變的辯證統一。量變是必要準備,質變是必然結果。所以要堅持量的積累,同時堅持適度原則。
3.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隙ǚ矫媸鞘挛镏芯S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為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即破壞現存事物使其轉化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既對立又統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在一定意義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義上否定就是肯定。
【考點4】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觀點,它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實踐包含物質生產實踐、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三類。
2.認識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是借助于感觀所獲得的關于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借助于抽象思維所獲得的關于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為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并使使理論指導實踐,理性認識有向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第二次飛躍。
認識具有有限性特征,因而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因而認識具有反復性。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凡真理都具有客觀性。真理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特征。
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和實踐是辯證統一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會促進實踐,錯誤的理論指導實踐會阻礙或破壞實踐。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具有社會歷史性。
【考點5】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存在的發(fā)展。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作用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路線內容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群眾路線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的觀念,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堅持不懈地反對官僚主義。
【例題】王安石《元旦》:“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爭插新桃換舊符!痹撛婋[含的哲理是( )
A、人類社會歷史具有規(guī)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D、新事物總要取代舊事物
根據題干最后一句話“爭插新桃換舊符”可以體現出辯證法發(fā)展的觀點,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故選D。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