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面試,是考官通過與考生直接交談或置考生于某種特定情境中觀察,從而對考生的知識、能力、經(jīng)驗、氣質(zhì)和性格等基本素質(zhì)進行測評的考試活動。自加入全國教師資格證統(tǒng)考行列之后,在面試上主要是采用結構化面試、情景模擬等方法,面試形式上則主要是備課、試講和答辯。在此,本文主要就面試結構化方面的內(nèi)容給予考生們指導。
一、教師資格證面試過程概述
教師資格證考試面試過程分為:候考、抽題、備課、回答規(guī)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評分七個環(huán)節(jié)。
在候考環(huán)節(jié)中,考生需持面試準考證、身份證,按時到達測試地點,進入候考室候考。輪到考生抽題時,考生需登陸“面試測評軟件系統(tǒng)”,計算機從題庫中抽取一組試題,考生任選其中一道試題,系統(tǒng)打印備課紙及試題清單。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考生需持備課紙、試題清單進入備課室,撰寫教案(或演示活動方案),備課20分鐘。待備考結束后,考生需回答考官提出的規(guī)定問題。一般來說,考官會從題庫中隨機抽取2個規(guī)定問題,考生回答的時間為5分鐘。這就是本文強調(diào)的結構化面試部分。接著就是考生的試講/演示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考生需要按照準備的教案(或活動方案)進行試講(或演示),時間為10分鐘,緊隨其后的便是考生的答辯環(huán)節(jié),考察范圍為考生試講(或演示)內(nèi)容和測試項目,時間為5分鐘。到這,考生的作答和演示基本上結束,考生需要等待的是考官依據(jù)評分標準對考生面試表現(xiàn)進行的綜合評分。
二、教師結構化面試的關鍵性
人之常情,第一印象對我們面試來說,不容忽視。五分鐘的結構化面試,可能就決定了考生的一個基本分值。在開始的五分鐘當中,如果考生可以對答如流,并且深情并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答題中,引導考官走進你的思維,你就基本勝出一大半了。在五分鐘的交流中,考查考生的能力素質(zhì)、經(jīng)驗、職業(yè)理解、專業(yè)知識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從而真正使主考官得到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立體形象,為選拔合格的教師提供充分依據(jù)。
一般來說,教師結構化面試的測評要素包括:第一,綜合分析能力,考查考生對事物從宏觀方面進行總體考慮,對事物從微觀方面對其各個組成成分予以考慮,以及能注意整體和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部分之間的有機協(xié)調(diào)組合的能力;第二,言語表達能力,考生需要口齒清晰,具有流暢性,內(nèi)容有條理,富于邏輯性,能夠被他人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用詞準確、恰當、有分寸;第三,應變能力,考生在有壓力的情境下,思考、解決問題時能夠迅速而靈巧地轉(zhuǎn)移角度、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第四,計劃、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第五,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第六,舉止儀表,考生的外在的穿著打扮和言行舉止等是否符合教師的標準。
三、教師結構化面試考情分析
教師結構化面試考察的往往是與教師有切身聯(lián)系的一些事件,這樣更加凸顯對教師專業(yè)性的考察。下面,我們通過題型特點與真題展示兩個小版塊,來全面深入了解教師結構化面試的考情。
一)題型特點
1.綜合分析題的特點
從近三年的真題來看,綜合分析題中涉及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教育現(xiàn)象的看法,二是對于名言警句的理解。此題目是考察的重點,因為通過此類題目能夠直接考察出教師的看待問題是否具有敏銳的思考力、洞察力。例如,
1)教育現(xiàn)象類題目
最近新聞報道,一位高三男老師因工作壓力大而自殺,對此你怎么看?
現(xiàn)在許多家長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管護,這種“隔代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現(xiàn)不少問題,對此,你怎么看?有什么建議和對策?
2)名言警句類題目
你贊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種提法嗎?為什么?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睂Υ四闶窃鯓永斫獾?
2.組織管理題的特點
組織管理題型側重考察教師對于校園活動和班級活動的把控、組織協(xié)調(diào)力,以及自己面對未來的班級時是否有一套自己的科學組織方法。該題型對于非師范類的考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很多組織管理經(jīng)驗都是在平常的實踐中積累而成的,應該引起非師范類以及經(jīng)驗不足的師范類教師的重視。例如,
1)校園活動類
你學校要組織一次有關紅色精神的參觀教育活動,校長要你來負責組織,你會怎么做?
2)班級活動類
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師,在班級管理方面,請說明民主管理方式與權威管理方式各有何利弊得失?你將采取哪一種領導方式?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