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工作
定性研究的準備階段也需要選擇調查對象和確定調查研究方法。準備工作包括:
(1)研究者需要根據(jù)目的確定研究對象。一般而言,研究對象以非概率抽樣獲取,樣本有一個到幾十個個案不等。
(2)分析單位視研究題目與目標而定,可以是個人、小組、社區(qū),或者某個項目、重要事件等。了解對方特性是確定分析單位的重要前提。
(3)選擇收集資料的方法。觀察和訪問等是其常用方法:一是觀察法有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兩種。參與觀察是研究者參與到被研究的人群之中,非參與觀察是研究者只作為旁觀者。根據(jù)觀察的控制度,觀察有結構式觀察和無結構式觀察兩種,前者對研究對象、范圍、內容、程序等有標準化的要求,后者則臨時決定許多東西。二是無結構式訪問是社會工作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其訪問思路則是邊進行邊形成的,重點訪問、深度訪問和焦點小組是其常用方法。重點訪問集中于某一經(jīng)驗及其影響;深度訪問是搜尋特定經(jīng)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的方法,主要用于個案資料和生活史;焦點小組就是采用圍繞主題,采用小組工作的互動技巧,進行小規(guī)模(小于10人)的集體訪問。
(二)資料收集
觀察和訪問等定性研究方法的資料收集有其大致程序。首先,研究者要通過正式或非正式聯(lián)絡方式進入現(xiàn)場。依托社會工作理念和社會研究倫理與研究對象盡快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其次,通過語言、行動參與等方式與被觀察對象進行互動,觀察情景、活動、人際關系等場境細節(jié),發(fā)現(xiàn)研究對象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并采用恰當方式做好記錄。耐心、細微、隨機應變等是其必須遵循的原則。
(三)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資料整理。對于初次觀察或訪問,資料分析需對研究目的進行再確認。對獲得的較豐富的資料,研究者要對上述主題或個案所及資料分別進行特質分析,通過分類、歸納將資料系統(tǒng)化,為深入分析做準備。
(2)資料分析。通過引用已有概念、研究者的自我感知、從固有類型中轉型、研究者建構等方法作歸納性分析,并努力證明有關特質、概念和架構,發(fā)現(xiàn)被研究者的主觀理念,定義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設,并力圖形成整體性建構。
(3)針對初次觀察或訪問的不足之處,研究者要不斷累積、豐富資料。在不斷重復上述過程中形成對某一問題的初步解釋,從而使得研究發(fā)現(xiàn)隨研究進行而不斷得到旁證、豐富、深化和完善。因此,研究者需要綜合分析力、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洞察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深化研究。
定性研究的品質完全取決于研究者的技巧、訓練、洞察力和能力。定性研究注重事實的本質和整體性,以當事者視角看待事物、人和環(huán)境,細致探討人與人、人與事的互動。從大量資料中尋找意義、模型或架構,以獲取真實、豐富、最具意義的信息,靈活性較強,認識深入豐富,有助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獨特性。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