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減少這種戾氣,使大家保持一個寬容、和善的心態(tài),社會的道德引導是一方面,同樣重要的是社會的保障。
日前的沈陽大雪中,一位老人被騎電動車的男子撞到,老人反倒安慰撞人者:“我有醫(yī)保,你上班去吧”。目擊者稱,老人在被撞之后走路一瘸一拐的,看得出還是傷到了。之所以“放人”,老人解釋說:“雪天剎車不靈,互相理解一下,不是大事,何況我還有醫(yī)!。在之前類似老太訛詐扶過自己的孩子之后,這個寬容的老人讓大家心中一熱,如果都能像這個老人這樣,社會的風氣會好得多。
老人之所以如此寬容?慫皇歉?“訛人的人”,理解雪天剎車不靈之外,“醫(yī)保”是讓老人心安的另一個關鍵。雖然尚不知道這個“醫(yī)!痹谌蘸罄先巳绻霈F(xiàn)問題時,真的能幫到他多少,但這種覆蓋到普通人群的社會保障,是普通人在幫助和理解他人時,能盡量減少甚至沒有后顧之憂的一個關鍵。
回想之前那個訛人老太太,如果我們能從這個角度理解她,她之所以“訛人”,不排除因為她沒有“醫(yī)!保罂床]有保證,她是擔心自己負擔不起才出此下策的。兩個老人不同的作為放在一起,迫使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只有當社會的保障能給普通人的生活“兜底”,成為他們的生活依靠時,才可能要求普通人為社會出力,這是個相輔相成的關系,誰都不能免俗。
回顧之前很多傷及社會的案子,初始的起因都是因為一個矛盾沒得到解決,導致生活失去依靠,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失去理智,采取了報復性的方式。不能排除其中確實有人性極端惡劣者,但更多人的人性之惡是被環(huán)境、條件逼出來的,想要減少這種戾氣,使大家保持一個寬容、和善的心態(tài),社會的道德引導是一方面,同樣重要的是社會的保障。我們不可能指望每個普通人都能公而忘私,毫不利己,至少,這種讓那個人仰止的美德,在普通人不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就像我們要求醫(yī)生要毫無條件地履行救死扶傷的天使之職,但是如果他同樣面臨著升學就業(yè),養(yǎng)家糊口,買房難,地鐵擠的生活困境時,這種要求就是勉為其難,而寄托在這種奢侈要求上的社會預期,更是沒有道理。
昨天,這條“我有醫(yī)保”的新聞有了跟進報道:有媒體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規(guī)定,老人的類似傷害,“應當由第三人負擔的醫(yī)療費用,不納入醫(yī)保支付范圍,第三人不支付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醫(yī)保先行支付,醫(yī)保支付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也就是說,一旦老人因為被撞而在日后出現(xiàn)問題,是不能指望他擁有的“醫(yī)!钡摹氡,這個善良的老人肯定不知道這些細節(jié),他和大多數(shù)普通人一樣,全心全意地信任著自己現(xiàn)有的社會保障,從這個角度上說,就更需要我們的社會保障能切實給普通人“兜底”,這也是引領整個社會向善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