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陜西富平縣村民來國峰的妻子在富平縣婦幼保健院分娩后,該院產科副主任張淑俠以“嬰兒患有先天性疾病”為由,誘使家屬放棄對嬰兒治療并交由自己處理。張淑俠涉嫌于7月17日凌晨以2.16萬元將這名男嬰賣掉。目前,被拐嬰兒已被找到,共6名嫌疑人落網。(8月5日新京報)
案情告破,被拐嬰兒找回,的確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但是,這件事情帶給我們的思考卻不能伴隨著此事的圓滿解決而告終。兒童是維系家庭的重要紐帶,也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支柱。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打擊拐賣兒童的違法行為,公安部門以及民間的打拐行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拐賣兒童的行為并沒有終止,而是呈高發(fā)、專業(yè)和團伙作案等特性。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一個孩子或許只是萬分之一;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一個孩子卻是整個家庭的唯一。只要還有一個兒童被拐賣,還有一個被拐的兒童沒有踏上回家的路,我們現(xiàn)已取得的成績就必須重新“歸零”,我們打擊拐賣兒童的行為也就不能停止和手軟。
為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建議:
一是提高家長及社會的防范意識。與其事后悔恨,不如事前防范。在短時期內,要想從根本上消除拐賣兒童的違法行為幾無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不給違法犯罪分子任何機會。兒童家長要自覺提高警惕,特別是年輕父母,不能做“糊涂父母”、“甩手父母”,盡量避免幼年孩童獨處或與陌生人相處;幼兒園、中小學要明確自身的責任,重視兒童在校期間的安全問題,認真開展“防拐”和自我保護的安全教育。公安部門及民間組織亦可以開展專項宣傳教育活動,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分子的新伎倆、新手段以及相應的應對方法。
二是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公安機關要加大反拐工作的開展力度,密切關注拐賣兒童犯罪的形勢和特點,加強地區(qū)間合作,積極偵破拐賣兒童的犯罪案件,重拳打擊拐賣兒童的行為。特別是在農村等社會管控力量薄弱的偏遠地區(qū),公安機關和相關部門更要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增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要加大來歷不明兒童的排查力度,及時通過網絡、媒體等方式將此類兒童的信息向社會公布,完善被拐兒童的尋回機制。同時,逐步建立健全全國DNA信息庫,從戶籍錄入源頭著手,遏止兒童的販賣行為。
三是從法律上加大對拐賣兒童行為的懲處力度。我國刑法規(guī)定,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并視情節(jié)嚴重,逐漸加大刑罰力度。刑法還規(guī)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其不阻礙被拐兒童返回原居住地,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社會普遍反映法律對拐賣兒童犯罪的處罰力度不夠嚴厲,犯罪“低成本”和單方面追責亦是拐賣兒童行為難以消除的主要因素,呼吁從法律上加大對拐賣兒童行為的懲處力度,同時對拐賣兒童者和收買兒童者追究同等責任,打擊買賣雙方的市場。
就目前而言,徹底根除拐賣兒童犯罪行為依舊任重道遠,需要公安機關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相關推薦: